【琼侨故事中的党史】曾是海外孤儿的人们
来源:人文社科学院 时间:2021-10-11

编者按:2021102日,正值举国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人文社科学院调研组来到万宁兴隆华侨农场采访了印尼归侨张柳昆老师。通过访谈,了解到广大归侨难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在救国图存中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选择和衷心拥护,在新中国建立和建设中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的奋斗历程和光辉事迹,了解到兴隆华侨在海南拓荒开垦、建设美好家园的光荣历史,琼侨故事中的党史鲜活地写在兴隆这片热带作物蓬勃生长的土地上,熠熠生辉。曾是海外孤儿的归侨难侨,在上世纪506070年代先后回到祖国的怀抱,他们的生活和生产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牵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在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何香凝、邓小平、董必武、叶剑英、彭真、邓颖超、廖承志等多位领导人和爱国人士,曾先后多次来到兴隆华侨农场视察并慰问华侨,带来了党和政府对归侨的亲切关怀。本期“琼侨故事中的党史”特此编发印尼归侨张柳昆撰写的《曾是海外孤儿的人们》,以记录琼侨故事中的党史。

 

曾是海外孤儿的人们

(兴隆印尼归侨 张柳昆)

2021625日,一批曾经是海外孤儿的海南万宁兴隆华侨农场印尼归侨及其后裔250人,聚集在兴隆华侨农场太阳河根艺广场会议室,开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纪念兴隆印尼华侨回国60周年。会议由兴隆印尼侨友会主办。

上午九点整,大会在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拉开序幕,全场与会人员肃然起立,高唱国歌。

今天归侨们唱起国歌,与平时唱的感受大不相同。60年前,他们遭受印尼排华势力驱赶,成了走投无路的海外孤儿,是新中国政府派船把他们接回祖国怀抱。当他们上到轮船时,听到的第一首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接着听到的是《歌唱祖国》和《海外孤儿有了娘》。听着,听着,人人心潮澎湃,心里在说:祖国,母亲!我们回来了!孤陷海外,无娘的日子结束了!再看看挂在船舷上写着祖国是海外华侨最有力的靠山的横幅,百感交集之情溢于言表,心里在想,有英明的中国共产党,有伟大的祖国,才有归侨出头的日子。今天,许多年逾八十的印尼归侨,边唱国歌边激动得热泪盈眶。

出席会议的万宁市侨联主席卢裕浪在讲话中,肯定了归侨为兴隆华侨农场的发展作出的贡献。他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全场归侨70年艰苦奋斗,兴隆华侨农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农场旧貌换新颜。兴隆印尼归侨,给兴隆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东南亚风情文化,丰富了兴隆的异国歌舞文化。

兴隆华侨农场副场长陈海文,在会上重温了郭沫若于1961216日来兴隆视察时作的一首诗:去国迢迢作客佣,归来重做主人翁。卧薪尝胆同舟乐,自力更生创业雄。多种经营多并举,一年垦殖一兴隆。太阳河畔歌声起,物内桃源在此中。陈海文说,郭老的这首诗是对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具有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的归侨儿女,建设农场的真实写照。归侨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几十载,终于把一穷二白的农场,建设成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物内桃源在此中的新家园。

1960年安置到兴隆华侨农场的印尼归侨是农场发展的见证人。参加庆祝会的印尼归侨,聆听上述两位领导谈及农场的过去和发展,顿时引起对昔日的回忆:彼时,正逢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生活物质匮乏,吃不饱,又要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面对困难,他们毫不退缩,继续垦荒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他们坚信,只要跟着中国共产党,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果真,几十年过后,兴隆华侨农场归侨的面貌已今非昔比,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兴隆华侨农场原副场长、印尼归侨杜添江,在发言中回顾了回国后的成长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培养下,他从一个归侨学生成了一名教师,而后又当上了农场副场长。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他感慨颇深,他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

兴隆华侨农场医院原院长、印尼万隆归侨林石河,在庆祝大会的发言中,如数家珍地谈起往事。19554月,万隆亚非会议召开,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当周总理行走在前往召开会议的万隆独立大厦时,站在路边的华侨欢迎队伍中的林石河,目睹了周总理的伟岸形象,增添了对中国领导人的崇敬感。林石河是在进步的环境中长大的。小学在进步的华侨学校读书。家里长辈常常谈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的故事,聊起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时,林石河总是在旁认真倾听。在印尼,从小就受到爱国思想熏陶的林石河,为他回国后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19602月,林石河随家人回国;3月份,安置在兴隆华侨农场。林石河从最基层的作业区卫生员做起,努力学习医疗知识;1965年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1969年成为一名兴隆华侨农场医院的医生;1979年与医院9位同事到北京解放军301医院进修3年;1989年担任了兴隆华侨农场医院院长。林石河践行了自己的理念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指向哪里,我就奔向哪里

兴隆印尼侨友会会长蓝日兴,是与林石河同乘一条船回国的。蓝日兴在会上发言说,印尼归侨与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是在亲身经历中形成的。1959年底,印尼总统苏加诺颁布第10号条例,禁止外侨在州、县行政区以下的乡镇做生意,致使全印尼50万华侨小商贩丢失了饭碗。就在这时,中国政府派船把陷入困境的6万多印尼华侨接回了祖国,其中有2300多名印尼归侨被安置到兴隆华侨农场。回到祖国的印尼归侨,感受最深的是,生活在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不再遭人驱赶,不再受人欺凌,不再担惊受怕,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印尼归侨在资本主义的印尼生活过,在社会主义的中国生活过,他们对两种社会制度作过对比,深刻认识到,还是社会主义制度好。就像《社会主义好》歌里唱到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的确如此,印尼归侨回国后,当家作主人,归侨可以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可以担任各级领导,可以当医生,可以参军,经济上可以选择多种经营,可以经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年轻时有工作,老了也有所养。如今,印尼华人非常羡慕退休的归侨,每月都能领到几千元的退休金,印尼平民百姓是没有退休金的,除非是国家公务员。印尼归侨用朴素的语言,道出了心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给予我们太多了,我们从心里感激党和政府!

兴隆华侨农场几千名印尼归侨,何尝不是跟杜添江、林石河一样,在兴隆这块土地上,跟着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终生,却无怨无悔。中国共产党走过100年,印尼归侨与党同步走了60年。印尼归侨与党休戚与共,同甘共苦的几十年,孕育出归侨无限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

参加庆祝大会的80岁以上印尼归侨不在少数,他们凭着对党深厚的感情,毅然决然去赴会。91岁高龄的印尼归侨陈瑞莲老太太,腿脚不太好,女儿詹凤英劝她别去参加会议。她却说:“60年前,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派船把我们一家接回来,才使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庆祝党的百岁生日,我怎能缺席!她在女儿的搀扶下,缓缓步入会议大厅。陈瑞莲是兴隆印尼侨友会的老会员。家人劝她,老了就退出侨友会算了,她不同意,她要求女儿坚持按时替她缴会费。同样,92岁的印尼归侨王仁瑞,也是兴隆印尼侨友会的铁杆会员,有着20年的会龄。31岁回国时,满口的印尼话,至今依然讲不好普通话,他结巴地说:我跟着共产党60年了,我总是感到共产党好。只有共产党给我幸福。今天,他一定要孙女用摩托车把他载来开会。91岁的印尼归侨巫陆花老太太,坐着轮椅,由家人推来参加会议。

兴隆印尼侨友会为使这次庆祝大会办得尽善尽美,增添欢庆气氛,还安排了文艺节目表演。接到演出任务的几个兴隆文艺队,立即投入排练节目。兴隆印尼侨友会文艺队,一个月前就利用每天上午两个小时的时间排练新节目。虽然天气炎热,但是每名演员仍然全身心地投入练习。每次排练下来,人人都汗流浃背。在庆祝大会上,她们演出了舞蹈《祝福祖国》、民族舞蹈《毛主席的光辉》、舞蹈《唱支山歌给党听》以及印尼舞蹈《巴巴呀》。兴隆老归侨舞蹈队的老演员,也重新召集起来,积极练习旧节目。他们成功献演了《巴达舞》和印尼舞蹈《吉祥与幸福》。兴隆归侨歌咏队表演了男女声二重唱《春天来到太阳河畔》、小合唱《我爱你,中国》和乐器合奏印尼歌曲。优美的歌舞表演把庆祝大会的气氛推向高潮。演员们用歌舞抒发对中国共产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此情此景感染着全场归侨,引起极大的共鸣!


为办好这次庆祝大会,兴隆印尼侨友会一个月前就召开组长以上的领导会议,安排具体工作。会员很快就行动起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齐心协力投入到准备工作当中,兴隆巴厘村董事长罗德山无偿提供可容纳200多人座位的太阳河根艺广场会议室作为庆祝场所。罗德山还亲自到海口自费定制舞台背景幕布。宁卓群、袁银妹等人则主动承担中午自助餐的烹饪工作。余仁华、刘敏华、杨碧珍、林安娜、沈秀桃、翁瑶珍、钟传勇和曹秋生等会员则主动负责后勤工作。周道才义务担任演出主持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使庆祝大会顺利召开。

目前,兴隆印尼侨友会有共产党员22名,占侨友会人数的百分之十,大部分在侨友会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党员们处处起表率作用,积极带领会员完成侨友会的各项工作。为给党员以勉励,庆祝大会为党员颁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品和献送鲜花。

今天,曾经是海外孤儿的兴隆印尼归侨,正幸福地生活在充满阳光的祖国大地上!

兴隆新马泰侨友会会长黄永坚,兴隆热带花园董事长郑文泰应邀出席庆祝大会。

最后,庆祝大会在雄壮的《国际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责任编辑:卓越)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