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题记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孕育、创造了精湛的民族技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好、保护好、传承好黎族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有这么一个人,她行走于黎族五大方言区,致力于黎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往黎族文化的条条道路,有她坚毅的足迹;拥有黎族文化的户户家家,有她执着的身影。不管前方多么艰难,不管前路多么坎坷,她永远不会放弃对黎族传统文化的执着。
缘牵海南 情系非遗
2008年6月,杨丽硕士毕业来到海南岛;2009年6月,参与海南黎族传统村落调查研究相关课题;2012年8月,入职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专业课程《黎苗民族图案》成为杨丽开启黎族文化研究的大门,从此与黎族文化结下不解之缘。2013年10月,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筹备五指山黎峒文化园甲午祭祀大典,杨丽被聘为2014年“三月三祭祀黎祖典礼”筹备活动专家组成员并借调五指山党委宣传部工作三个月。2016年,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加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成为第一批加入的57所高校之一。杨丽承担了研培计划的主要工作,从课程设置、学员遴选到跟班培训,她都事必躬亲。长时间的关怀与付出让她与传承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不断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黎族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观存在一些误解、冲突与矛盾。杨丽意识到,海南黎族的传统技艺、语言和习俗等民族文化的载体正在面临被边缘化甚至消失的情况,但就黎族本社区和群体来看,也希望通过回溯母体文化来彰显黎族的独特性。那么,保护黎族文化不仅是黎族人民的责任,更是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责任。
深耕田野 守正创新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最鲜明的特征。中国自签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初探到具体实施,指导思想明确,脉络清晰,秉持《公约》精神,从激活内生动力和改善外部环境等方面双管齐下。一方面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项目,另一方面加强社区文化生态保护。杨丽坚信只有厘清文化根脉,黎族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十六年来,她走遍了9个少数民族市县黎族五大方言区的黎族村寨,积极开展田野调查。在稻田间、织机旁、工坊里与织娘、陶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获得很多宝贵的一手资料,为黎族传统工艺传承与保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7年3月,为提升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再创造能力、推进传统工艺领域健康有序发展,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共同印发《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明确指出:“将传统工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重点,依托相关高校、企业、机构,帮助传承人群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加强传统工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理论、技术研究。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拓宽传统工艺产品的推介、展示、销售渠道。”基于此背景,2019年在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指导下,由东方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东河镇人民政府、江南大学纺织学院和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创意设计学院合作创办了非正式官方文化研究机构——东方市黎族传统工艺工作站。工作站于2020年6月正式揭牌运行,其主要的设计团队由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和海南热带学院创意设计学院师生组成;另有非遗研究领域专家20余人,黎族纺染织绣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
参政议政 服务地方
2021年12月,杨丽当选海南省东方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截至2024年10月,杨丽在履职期间,立足本职和黎族文化研究的优势向政府部门提建议。其中,被东方市委书记签批的政协提案立项2件,重点提案立项2件,政府采纳调研报告2篇。杨丽被聘为东方市黎族传统工艺工作站站长,负责工作站的日常运行和黎族文化衍生品研发工作,组织开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培训,制定了“乡村推广计划”和“校园推广计划”并积极组织实施。在东方市东河镇的8个自然村组织开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培训,370余人参加并结业,为黎锦技艺的保护与发展培养了专业人才。杨丽编写的《海南黎族纺染织绣技艺培训教材》在国培及市县级培训均有使用;《东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手册》发放覆盖东方40多个自然村。杨丽秉持“三传”工作理念(即传统、传承、传播),以工作站为基础,以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目的,有序开展黎族文化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等活动。与此同时,她还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促进非遗保护成果转化。她开设了《黎苗民族图案》课程,将优秀学生的设计作品应用到工作站的文创产品设计上。在她的推动下,成立了东方百贝黎语手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用于文创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助力农民增产增收。目前,她的学生已为工作站设计文创产品100余款,部分文创产品已经上市并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青睐。2022年海南省工信厅授予东方市黎族传统工艺工作站“海南国际设计岛文化传承类示范基地”称号,2023年8月,杨丽获评海南省南海育才项目第三批“南海工匠”,2024年9月,杨丽获评“2024年全国百姓学习之星”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获得充分展现了她在推动东方市乃至海南省黎族传统手工艺发展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坚守本职 严谨治学
杨丽自入职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以来,一直保持着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无论是在教学科研还是在指导学生实践方面。杨丽深知学习从不是一时之事,而是贯穿于一生。她一直勤奋好学,严于律己。2015年3月,到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访学进修;2017年12月,开启了读博深造的求学之路。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没有忘记黎族文化、没有忘记黎锦和黎陶,以《Hainan Fantasy》为创作主题,在韩国首尔市、大田市举办个人专题展各1次,意大利、韩国作品参展各1次,省内参展若干次,用以推广宣传海南黎族文化。2021年,她的作品《SIREN》获第十九届釜山国际环境艺术节(BIEAF)绘画、造型、影像类金奖。她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研究10余项;近年来先后在《四川戏剧》《印染》《陶瓷》《美与时代》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并多次参加设计专业及非遗领域学术会议20余次,在会上担任学术分享和评议工作。除正常教学工作以外,杨丽还担任黎陶协会的指导教师,本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初衷,为全校学生开设“第二课堂”,她还带领协会的骨干成员,开展“大手牵小手”宣传活动,让黎陶文化走进幼儿园、中小学和社区,学生和群众在黎陶技艺的学习过程中继承发扬黎陶文化,在杨丽和社团骨干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黎陶协会于2022年获评校级“优秀社团”。杨丽个人在2022、2023连续两个学年获得“优秀社团指导教师”。
“黎族文化研究将是我一生的事业。”这句话,虽简朴无华,却蕴含着对黎族文化无尽的热爱与矢志不渝的执着追求。杨丽以一颗恒心致力于黎族文化的传承,以匠人之心坚守着这份对古老智慧的崇敬。在这条既漫长又充满挑战的道路上,她将继续以实际行动,用热爱坚持对黎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默默耕耘在黎族传统文化的田野上。
个人简介:杨丽,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创意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副教授,政协第十一届东方市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海南站负责人;东方市黎族传统工艺工作站负责人,校黎陶工作室负责人,校黎陶协会指导教师。2008年,杨丽到海南参加工作,热衷于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黎族文化研究。中国流行色协会色彩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三亚市油画家协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造型艺术(纤维艺术)、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设计;《Hainan Fantasy》个人作品展在韩国首尔市韩尚洙刺绣博物馆、大田市牧园大学美术馆展出,其他作品应邀参加意大利“Between East and West--中西对话交流展”、中韩现代美术首届“环境与造型相遇”展。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研究10余项;近年来先后在《四川戏剧》《印染》《陶瓷》《美与时代》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2021年作品《SIREN》获第十九届釜山国际环境艺术节(BIEAF)绘画、造型、影像类金奖。2016年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作为骨干教师依托东方市黎族传统工艺工作站积极服务代表性传承人、农民专业合作社改良传统手工技艺、升级产品,促进成果转化。十六年来,她走遍了海南五大方言区的黎族村寨。在织机旁、工坊里与织娘、传承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并记录下许多宝贵的一手资料,为黎族传统工艺传承与保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荣获2024年全国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乔晓旭)
相关附件: |